电光团队2014/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概述 2015-09-17
发布人:邱明波  发布时间:2015-09-17   浏览次数:4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主要支持科技工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由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电光制造团队在过去若干年的发展中,获得了近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取得了较好的基础研究成果,但随着课题组近年大力开展产学研工作,发现许多项目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现象。因此,如何更好的凝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应用领域成为本团队近两年积极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本课题组积极践行“基础研究与面向实际应用相结合,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发展宗旨。在2014年度,电光团队田宗军教授通过与南大都有为院士团队科研人员的交流,提出了针对海上风电用钕铁硼磁体材料的防腐问题,开展纳米多层膜的制备研究(海上风电用钕铁硼磁体的多层膜磨擦复合镀方法及防腐机理研究,51475235),在新材料防腐蚀工程背景下持续开展前一期多元电沉积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元喷射电沉积混合结晶机理及纳米晶合金加工技术,51105204)。同年度,电光团队赵剑峰教授针对国防型号工程中的金属材料激光高质量增材制造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工程再制造修复的激光快速成型新方法,在项目申请准备期间通过“南航——煜宸激光特种加工联合实验室”平台开展了大量的验证试验,获得的理想的数据结论有力的支撑了项目的申报(电磁冲击在线增强金属激光快速成形的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51475238)。


2015年度,课题组刘志东教授在长期工程实践中发现电极丝的引入工作液、排屑与损伤问题对电火花线切割具有显著影响,在“南航——杭州华方电加工联合实验室”平台上,开展了大量有关绞合丝的前期工作,成功获得基金委资助(绞合电极丝的高效电火花线切割研究,51575271)。同年度,课题组沈理达副教授在与中科院高能所正负电子对撞机部门的长期合作交流中,针对即将启动的高能光源的冷却问题,提出了将电火花弯孔加工与金属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新型冷却结构设计与制造研究中,在开展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的同时,将围绕核心元件的工程应用展开评估研究,为课题组在联合基金的申报方向上积累了经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高能光源用梳状截面弯曲通道硅元件的冷却优化设计及放电加工关键技术研究,U1532106)。此外,沈理达副教授通过与航天五院508所的密切沟通,针对航天用SiC反射镜的激光快速成形制备新方法需求,双方联合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基金,提出了将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纳米团聚粒子造粒包覆技术应用于激光成形中(基于纳米结构团聚颗粒包覆的碳化硅镜坯激光快速成形方法研究,评审中)。


通过近两年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成功申报,电光制造团队坚定了工程应用背景下的科学问题凝练这一申请思路,在项目申报前,首先明确工程应用大背景,然后再进一步凝练其中可能存在的科学问题,并通过课题组构建的各类联合研究平台,针对科学问题开展预先研究。布莱克曾经说过“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希望我们能在各种工程大背景中寻找到属于电光制造团队的创新之路,不断发展,不断前行!


编辑:沈理达